【杂谈】孩子平时成绩挺好的,一到考试就紧张

孩子平时成绩挺好的,一到考试就紧张

原创:店小二          4月16日

最近有家长在后台和我们交流,说自己的孩子平时数学学得挺好的,从不用为孩子的作业操心,周测、月考验成绩也不错,可一到期末等大考就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,怎么办?

之前也几位转投我们门下的GMAT学员反映说,平时做真题正确率挺高的呀,怎么到了正式考试时就特别紧张,不会做题了呢?

这似乎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,我去知乎、百度上搜了一圈儿,得到的无非是,“摆正心态,把大考当做平时练习一样来做”,“以平常心应对”之类然并卵的答案。

在我看来,这都没有直击问题的本质。考试成绩与平时练习有差距,很多时候大家都会简单归因为紧张发挥不好,其实这背后真实的原因更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足!潜意识在提醒你还没有准备好应对考试!

假如自己的实力足够应付考试,虽说考试前肯定也会有些紧张,但是开考后集中精力开始答题,答了一题又一题,越来越顺畅,反而就不会紧张了。那些紧张的是开考后,发现越做越不会,越来越慌,乱了阵脚,头脑没办法好好思考了。

紧张的机制

这里不妨和大家简单聊聊人为什么会紧张?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,以下几种情景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都意味着危险:

孤立无援、将自身暴露在空旷、无遮蔽隐藏、漆黑的环境、前方有一群不明生物…… 我们的老祖先,跑不过剑齿虎、举不动猛犸、打不过恐龙,以上任何一种情景,对于他们而言都意味着严重的生存威胁。这时,身体的本能反应就是去打或者逃跑。因此,身体也自动地会把血液调动到手和脚,于是,手心会冒汗,脚会发抖。

而这些血会从哪里调动过来呢?我们的身体认为,此刻有两个功能不重要—— 消化和思考。

“别顾着消化食物了,再不跑你就变成人家的盘中餐了!

于是,抽调了本应流向胃部的血液。所以,当你紧张时,会感到肠胃绞痛、恶心想吐、不停想去厕所……

又或者你的身体会说“还有什么好想的啊,该出手时就出手,打不过就跑呗!”

于是,血液就从大脑调走,你感到头脑一片空白……

 

是不是很有意思?这就是所谓的紧张了。经过漫长的进化,这些身体应对紧张而产生的反应都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,而那些“黑暗的森林”、“财狼虎豹”演变成了考卷上那一道道你不会做的题而已。只是,考试没得逃跑,只能直面应战去打了。

怎样才能减少考试的紧张?

考试紧张,其实就是你的身体(潜意识)在告诉你,面对不熟悉的环境(以前没见过的题型),你要去打一场准备不充分、没有把握的仗(不知道会不会做)。紧张是融入了我们的基因的保护机制,消除是不可能了,但是大大减少确实可行的。

首先,充分掌握考点相关的所有知识点。

作为高中生,参加高考前务必将高中三年的所有数学概念、定义都理解透彻,明白熟悉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其原理。这样,考试中的中低档难度的题目已经基本可以解决掉。

 

第二,正确有效的解题策略

在网上搜索“高考怎样拿高分?”大部分的答案都是:多做题。题海战术根深蒂固,高中数学的学习大多是由老师总结出各种题型套路,然后学生死记硬套,多背多练,见到类似题就知道怎么做了。殊不知,这是本末倒置的错误方法。如果考试遇到了你没见过的题型,那你不是照样紧张,最后头脑一片空白吗?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新题、难题时建立正确的思路呢?比如,本质教育数学哲学的前三招:“翻译”,“特殊化”,“盯住目标”,若能掌握并知行合一的话,足以应付任何难度的高考题目和70%的竞赛题目。有兴趣的同学,可以参见文章《如何成为立体几何学霸》《如何成为解析几何学霸》

第三,熟练程度。

不得不说,任何有时间限制的考试,都会考你的熟练程度。高考是选拔考试,但不是选拔精英的考试,要顾及大多数人,考得太难,大家不答应;考得太简单,没有办法取得选拔效果。你只有把前面简单、中档题都能又快又对的做完,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给最后的压轴题。这里所说的压轴题,主要是指填空题和选择题最后的各五分,大题真正有难度的最后一两小问。所以,我们建议同学们,需要一定量的习题来强化自己对考点知识和解题策略的融会贯通,增加自己的熟练程度。

 

第四,模拟考试。

为了减少考试带给大家的焦虑感,我们建议同学们在平时做题的时候,就要严格按照考试规定的时间来练习。这就避免了很多同学说的,“这道题如果给我两个小时我肯定能做出来”的问题。在考试之前拿出3-5套过去的真题,在规定时间内,模拟真实考试的情景,去做题,看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牢靠,解题思路是否能运用自如?倘若连续几次模拟下来,自己的成绩都很稳定地拿下高分,那你恐怕不仅不会紧张,反而可能很期待考试的到来。

最后,祝大家都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!

图片来源:互联网